//m.music5566.com
新华网上海频道3月27日消息:2009年3月,辽宁人蔡伟在来自北大、复旦等名校的三位教授的联名举荐下,参加了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的博士生考试。而今年,他已经38岁了,仅有高中文凭,以蹬三轮车为生。
研究中心主
记者随即连线当事人:一个仅有高中文凭的中年人,如何叩开复旦博士生考试的大门?
“光华27楼”有个高中生
复旦大学百年之际,校区本部内高耸起两栋大楼,几公里之外便能端视其貌,堪比国际一流教学大厦。以“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校义拟名为“光华楼”。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地面30层、地下2层,整楼高达
凌晨时分,“光华楼”大门已关,留下一个只能单人进出的小道以备用。
光华楼27层,是复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办公楼面。夜间远望,亮灯的楼面为数不多却又格外显眼。
从2008年9月起,只有高中文凭的蔡伟,成为“月照光华27楼”的成员之一。
他整天的生活就是读书。几位教授都上年纪了,但对学术的追求不减。老师一般中午12点来看书,第二天凌晨三四点才回家。睡一觉后,重复前一天的生活,看书时间每天基本达12个小时以上。没有双休日,这样的学术氛围已延续了几十年。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也是一样,有些人甚至把洗刷用具都带到了办公室。
他们的研究不为外界纷扰所动。一位研究生很淡定地说,“这样的学习就像下‘围棋’,围棋有什么用?一个智力游戏并不会带来物质财富,但它满足人的求知欲,我们每天的工作和学习时刻被古文字的博大而吸引着,欲罢不能。”
蔡伟说:“这样的文脉激励着我、感动着我。我从未动摇过自己的信念,也没有想到,努力真的改变了现实。”
梦想这样成真
摆摊蹬三轮坚持自学20年
“当时学习条件很一般,图书馆里书不外借,只好把整本整本的书抄下来。”
坐在记者面前的蔡伟现年38岁,中等偏瘦的个头,衣着朴素,很容易淹没在人群中。按照一个复旦研究生说法,他的打扮有点像街边摆摊的小贩。但在和蔡伟的学术交流中,却对他肃然起敬,“他对中国古文字的熟知程度远超常人”。
事实上,20年前,蔡伟在辽宁锦州市一所高中毕业后就在当地当起了“小贩”,依靠摆摊卖烟来维持生活。他向记者表示:“高中毕业后,没能考上大学。进入当地一家橡胶厂做胶管工人,三年后,这家厂倒闭了,自己家境也不好,十多年来就一直在摆摊。”
幼年时,蔡伟在临描书帖的同时对中国古代文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上了高中,他的语文成绩在学校中已是出类拔萃,当时学校里的语
蔡伟说:“我对古文字有着强烈的研究冲动,高中毕业后,除了工作就在图书馆看书,当时学习条件很一般,图书馆里有很多古籍找不到,一般的情况下书又不能外借,就只好坐在图书馆里,把整本整本的书抄下来。”
高中毕业后的20年,他的自学没有中断过,几乎把所有的收入都用在了买书上。唯有在生活最困难的一段时候,他不得不放弃了自学。蔡伟说:“在踏进复旦大门前,我每天蹬三轮车接送路人,想以此来改善成家后的生活条件。当时心中挺苦闷的,白天到晚上都在蹬三轮,没有时间看书了。”
一个“佐子”叩开复旦大门
“自己在古文字上可能有点天赋,但从来没有想象过,努力竟然改变了现实。”
1997年,
蔡伟向记者动情地表示:作为一个民间古文字爱好者,能受到老先生的关注,对自己的研究有着太大的推动作用,心生感激。有一次实在克制不住自己,在1997年从辽宁出发到北京,找到了当时还在北大教学的
蔡伟有些腼腆地说:“自己在古文字上可能有点天赋,但更多的是靠研读。在高中毕业后的20年社会生活中,从未动摇过自己的信念。虽然从来没有想象过,也无法想象自己
一位从复旦中文系考入该校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的研究生向记者表示:一般研究生或博士生涉及较少的“子书”,蔡伟竟然也有很深的造诣。自己需要找很久的资料或史实,蔡伟能马上道出,并能迅速翻阅到某本书的第几页佐证,他对这样的记忆能力有点惊讶。
当记者向蔡伟提及此事,他说:“我只是读过很多遍而已。”
三教授联名举荐考博士
“早先
然而,在现有学制下,无论蔡伟的学术造诣达到何种高度,一个只有高中文凭的中年人,暂不论博士,就连硕士或本科他都很难被录取。一般而言,考研究生需要本科或同等学历。而博士生的培养又与本科、研究生不同,是由教育部统一选拔人才,大学并无完全招生资质。
2008年9月,在准考复旦博士之前,蔡伟经由
据悉,三位教授为了能让蔡伟获考博士,还准备了另外一套方案。如果三人联名得不到批准,他们还将联名另二位学界泰斗,其中一位就是
蔡伟说:“我完全没有想到能有报考博士的资格,早先
最终,蔡伟在考博士时考的是古代文学科目,他身边的同事们说:这样的科目就算对科班出身的研究生来说,都是困难的。但对他而言只是小菜一碟。
眼下,考试成绩还未下发,但蔡伟周围的一群研究生
校方说法
“读古文的太少他不该被浪费”
“蔡伟确实是复旦大学校史上,第一个以高中学
记者手记
让梦想持之以恒
蔡伟是芸芸众生中一个很平凡的人,没有出挑的相貌、没有口若悬河式的言语,他的家境也不优越。曾经的工作只是勉强糊口。
复旦百年历史上的惟一特例,在校园内却仍然默默无闻。就算和他一起共事的同事,对他的传奇经历也知之甚少。
曾经很多次,我们热衷于探讨天才少年进大学,十多岁的孩子就已经是本科生的案例现实中并不少。他们个个天赋慧智,少年成才。这仿佛是一类特殊的人群。
蔡伟并没有超越常人的天赋,20多年来除了工作就是读书,认真读书。进入复旦深造,他的生活和以前也并没有太大的改变,只是把更多的时间用在了读书上。他现今依然带着
获准考博士,是复旦百年校史上的特例,但并不特殊。在学术上,蔡伟已达到老教授严谨的标准。据悉,
在采访的最后,记者提及:时下,金融危机对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生的就业产生了一定冲击,而不少人选择考研、深造时,也多多少少带有很现实的目的,蔡伟对此的看法还是几个字:“让自己的梦想持之以恒。”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