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网站导航
登录注册

全站搜索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诚聘英才 帮助中心 关于本站 联系我们
首页 > 研路历程> 考研同盟军:没有人可以独自强大

考研同盟军:没有人可以独自强大

考研是一场持久的攻坚战。目标清晰但过程漫长,备战的人除了要有教材、笔记、真题之类充足的物质储备,精神支持也必不可少。

  试想,在短则半年长则几年的时间里,别人起床直接吃午饭,考研的人却唯闹钟是从,在早5分钟还是晚5分钟里计较纠结;别人今天郊游明天看电影, 考研的人却三点一线,除了自习室去哪儿都有负疚感……时间越长,越考验人的心理素质。所以,面对这样的“敌人”这样的诱惑,找个盟友吧,可以一起受苦,一 起奋斗。

志同道合但不必是朋友

  王薇是宿舍里唯一决定踏上考研征程的姑娘。

  她本科的专业是图书馆学,高考时在“服从调剂”的小框里划了勾,就只能无条件地接受安排。3年下来,王薇的成绩不错,竟然还在系里的保研名单之中,只要她愿意,就可以什么都不想“躺着”过完大四。

  王薇有些犹豫。不管是将来在图书馆里跟书籍打交道,还是去公司做信息管理,都不是王薇想要的。如果从兴趣出发,她想考社会心理学的研究生,这也 是她辅修的第二学位。当时的王薇很难做出选择:保送呢,安逸中有隐忧;考研呢,兴趣中有风险。王薇在“万一考不上”的前提下造句无数,直到另一个盟友出现 ——跟她一起辅修的杨科决定考犯罪心理学的研究生。

  杨科原来学的是历史,俩人是在社会学系的大课上认识的。说起服从调剂的往事,杨科说,“一时省事,终生后悔。”这句话迅速拉近了俩人的距离。有了伴儿的王薇,突然就豪情万丈了,想想自己一路大考都没有败绩,怕什么?

  王薇很外向,她抱着“考研路上好做伴”的想法试图跟杨科套近乎。比如,你的衣服真漂亮,哪儿买的?可惜,杨科是个对这些话题不感兴趣的姑娘,完全不知道她妈在哪儿买的衣服。所以,王薇打算邀请人家一起去图书馆、食堂的计划也没能说出口。不过,她们倒是不约而同地固定在一间社会学系常用的教室上自 习,后来慢慢地熟了,杨科会主动把一些专业笔记借给王薇,或者,换着做一下不同版本的模拟题。

  如果两人对一个问题争论未果,王薇就把它抛到脑后去干别的,半小时或是40分钟过去,她发现杨科已经钻研出结果并把过程讲得一清二楚。

  不过,两人的交流也仅限于此。对王薇来说,杨科不是自己的“菜”,说不上是朋友,但比朋友更让她感到踏实。

  每当王薇看着保研的室友在逛街旅游通宵看美剧,都会有那么一点不甘心,就像明明是自己的玩具,别人玩得兴高采烈还忘了她这个主人一样。不过,转天早上,当她看见杨科像个饱受课业折磨的小学生一样走进教室的时候,那点小嫉妒也消失殆尽了。

 想想175个藏在暗处的对手

  如果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向同一个终点冲刺,这不是竞争对手吗?这还能叫盟友吗?不管你多么不介意,对方的存在总归是降低了你被录取的几率。

  李岩认识杜甜甜是个偶然。那天,她去隔壁宿舍串门,发现最里面的下铺换人了,一问才知道租了床位的这姑娘是专门从外地过来准备考研的,那个“包租婆”还特兴奋地说:“快认识一下,跟你考一个专业,多有缘分!”

  没错,她们要考同一个学校的法律硕士。

  杜甜甜去年因为准备不充分落榜了,因此毅然决然地辞职,铁了心要“回炉”接受再教育。这个已经工作了两年的姑娘笑呵呵地对李岩说,“太好了,我们可以一起复习。”

  但是,李岩对这个提议一点都不感冒。她觉得,这就是混过社会的人说的漂亮话,明知道要互相竞争,还搞什么和平共处?李岩果断地把杜甜甜划入敌方阵营,打算眼不见心不烦。

  事与愿违,李岩藏在心里的小九九抵不住杜甜甜的热情。举个例子。李岩端着脸盆回宿舍被杜甜甜看见了,对方就会问:“一会儿去食堂吗?一起吧!”李岩拒绝了几次,但杜甜甜不在意,“我在三楼最南边的教室占了两个座位,下午一起去呀!”

  俗话说,伸手不打笑脸人。李岩从勉为其难到心甘情愿,好像也没用多长时间。渐渐地,她们开始出双入对,一个买早饭一个去占座,有时候,还互换参考书或者争论一下案例分析题。

  不过,对李岩来说,学习上的切磋不是件愉快的事。杜甜甜已经复习过一年,李岩总觉得自己处于劣势。尤其是听到杜甜甜分析案例头头是道,李岩就跟百爪挠心一样难受,一次次地从着急到自卑再到重整旗鼓,备受煎熬。

  后来,李岩宁愿自己琢磨也不想找罪受了。有时候,她甚至会小人般地揣测,杜甜甜是在用打击对手的方式找自信。

  复习越来越紧张,她们的交流也越来越少,偶尔互相通报一下进度,比如英语真题做了几遍,政治理论背了几轮。但凡瞥见人家做真题或是看政治,李岩都有一点小紧张,偶尔想偷个懒,一想到杜甜甜的笔记本,李岩就会打起精神继续苦读。

  按照去年的录取比例,李岩起码还有175个藏在暗处的对手。这么说来,一只环伺左右的老虎还是好事,时刻能提醒你别放松别泄气。

从亲密无间到分道扬镳

  说起来,杜汶跟徐丹从亲密无间到分道扬镳,好像不过两个多月。

  大三暑假的时候,杜汶报了一个北京的英语辅导班。杜汶想考到北京来,用她的话说是提前熟悉一下环境,为下个学期旁听专业课做准备。

  杜汶不喜欢折腾,大学三年,她的生活轴心就是宿舍、食堂和教室,最多和室友一起逛逛街。自从她下定决心要考到北京,生活一下就变得复杂起来了:在千里之外选定一个师资不错的辅导班,搞清楚租了床位的学校距离这个地方有多远,坐什么车大概几站地……

  好在,一旦开始上课,生活似乎就进入了轨道,早起坐车,中午在一家拉面馆吃饭,下课回老乡的宿舍。对杜汶来说,按部就班才能在新地方找到归属感。上课也是如此,她总会在靠窗的附近找位子,有两天,徐丹就坐在她这排最外侧的位子上,课间出去进来几次,她们就认识了。

  接下来,“巧合”让她们俩越走越近:徐丹就读于杜汶要考的那个学校,甚至她们还住一个楼,杜汶住二层,徐丹住四层。早上,徐丹下楼叫上杜汶一起坐车,中午一起吃饭,晚上吃完饭,徐丹再带杜汶到附近的地方去逛逛。

  不过,有伴儿的日子也不全是愉快。首先是中午的吃饭问题,杜汶习惯了在街对面的拉面馆吃饭,又快又简单,可徐丹吃了两次就受不了了,拉着她去各种馆子,除了等位,点菜要等、上菜也要等。看着对面兴致勃勃的徐丹,杜汶觉得匪夷所思,这么吃饭不累吗?

  杜汶的计划里,看书是最重要的,而且,假期里学校人少,不用占座,正好去复习。可徐丹说,“现在复习太早了,考的时候就忘了”。偶尔,她们也会彼此迁就,比如,杜汶跟着徐丹去看电影或者在宿舍看电视剧,只要这么连着两天,杜汶就会有负疚感。当然,徐丹上自习也是如此,只能坚持两天,第三天,她肯定会有不去的理由。

  现在看来,她们的亲密更像是个临时选择。彼时,杜汶的复习时间还比较充裕,徐丹的朋友们都回家了,等到开学,室友纷纷返校,杜汶和徐丹之间的联系就像拔丝山药里边的糖丝一样,说有还有,可使劲一扯就断了。

  进入10月,学校里的招聘广告越来越多,徐丹决定“两手准备”,然后,准备简历参加面试就取代了跟杜汶一起的自习生活。

点评:同伴压力激发个人成长 建立联结寻找八个朋友

  考试在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挥之不去的记忆,这些记忆往往伴随着复杂的情感体验。在众多考试中,高考成为一代人的集体记忆,具有“高考二世”之誉的考研,对身心放松后的青年人来说,是一场更严峻的考验。因为它比高考赋予了更具体、更高的期许,同时也意味着考不上要承受更大的内心失落。心理学家早就发现,压力与个体的成绩之间呈倒U型的曲线,适度的压力有利于一个人发挥出最佳水平。然而,考研带来的常常是过度的压力,人在承受过度压力的时候,身心都会有明显的反应。生理上经常体验到肌肉抽搐和紧张,全身感到疲惫休息后也难以恢复,免疫力下降等,心理上会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体验,与人相处时缺乏自信等。

  为了克服这种不良情绪,人们发展出五大压力管理的技巧:一,营养与饮食;二,休息与睡眠;三,运动与健身;四,健康休闲与娱乐;五,沟通与交流。前四种可以独立完成,第五种必须与人合作完成。而实践表明,第五种对减轻压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许多调查显示,大学生遇到心理困扰时,同伴总是第一选择。小学生在高年级就逐渐意识到同伴的作用,同伴影响力逐渐超越了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地位。对于青年人来说,同伴的价值更突出。

  俗语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正是由于同伴压力的影响,许多人在进行选择和决策时,同伴就成了首要的“参照群体”(reference group),从而表现出了较强的从众特征。当个人与参照群体能够保持一致,或者归属于某一个同伴群体,自己的“小我”依附于群体的“大我”,内心就会有强大的感觉,从而有效地对抗压力。电影《浪潮》里有个片段:同班同学一起在教室里踏步,同学们感到彼此之间逐渐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我”,满足了内心的安全需要和归属需要。

  正如案例中的王薇一样,许多备战考研的大学生都希望找到同道中人。这其实就是有意无意地寻找一种减压策略。当我们孤单无助的时候,哪怕一个陌生人的出现,都会形成一定的心理安慰。走过夜路的人都有这种经验,如果发现路上有同行者,哪怕是离自己有些距离,都会让我们心里踏实一些。有一个小故事,讲的是一个将军惩罚犯人,让犯人选择一扇门进去。一扇门后面是老虎,另一扇门后面是什么,将军却讳莫如深。所有的犯人都选择了老虎门。将军某次喝醉,有人问另一扇门后是什么?将军大笑:其实什么也没有,进入那道门就可以获得自由。由此可见,我们宁愿确定自己受到老虎的伤害,也无法忍受不确定的折磨。

  所以,如果考研路上没有友人陪伴,就像案例中的李岩那样,选一个假想敌缔结临时同盟,也不失为一种心理上的安抚。“一只环伺左右的老虎还是好事,时刻能提醒你别放松别泄气。”

  美国作家汤姆·雷斯在《人生一定要有的八个朋友》一书中,列举了人生路上关键的八种朋友:推手、支柱、同好、伙伴、中介、开心果、开路者、导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大学生可以从考研同盟军中很容易找到以上朋友。

  寻找考研同盟军,除了有助于应对压力之外,还与同盟之间形成了一种“共命运”的感觉。人一旦能够在困难面前确认“我不是唯一的那个”,内心多少会安定下来。

  当然,并不是人人都对考研同盟有所依赖。如果考研是不得已而为之,内在通常缺乏力量,就比较依赖外界的支撑;如果考研是自己内心坚定的目标,并且你很清楚考研的目的和意义,通常更能忍受孤独和短期的不确定性。

  考研如此,人生也不例外。与人建立联结,不仅是天性使然,更是追求卓越的途径。毕竟,没有人可以独自强大。(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 心理学副教授 宋振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