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徐琳珊,中文考研网北京大学国际中文教育专业辅导学员,以初试第一名(391分)、总成绩第二名的优异成绩考取北京大学2025级国际中文教育专业。衷心感谢徐琳珊学姐为中文考研网独家撰写本文!(禁止转载!)
北京大学2026年汉硕考研QQ总群:228540680
北京大学2026年汉硕考研资源与信息汇总:点击查看
微信公众号:汉硕宝
点击查看:中文考研网专业辅导总体介绍 |
点击查看:中文考研网精品资料会员详细介绍及申请办法 |
一、个人情况
我是一所211学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应届生,绩点排名中上,无科研无竞赛。我初试391分,排名第一,其中专业一124分,专业二129分,复试排名第三,最终第二名上岸。
我选择北大最主要原因是对国际中文教育这个专业确实有感情,想继续深入学习下去,而北大无论是在专业水平还是学校平台上无疑都是最好的选择之一。另外也是因为我高考失利,在学业生涯上心有不甘,想借考研这个机会弥补一下自己的遗憾。所以我完全没有择校这一环节,对其他学校的考情和试题风格也没有去了解,一开始就是冲着北大去的。
二、北大考情
近几年北大汉硕考研招生人数一直在变化,从23年及之前的17人到24年的12人,再到25年的15人,今年的报录比大概在11:1左右。
北大复试不看背景(划重点),所以本科不好、跨考、没有科研竞赛经历的同学们完全不用担心,只要你初试和复试中的表现足够出色,就能顺利获得拟录取资格。
就试题风格而言,专业一(354汉语基础)是全主观题试卷,只考现代汉语的内容,专业二(445汉语国际教育基础)的考查范围就比较广了,包含文化文学常识(80分)、古代汉语(25分)、语言学理论(25分)、案例分析与写作(20分)四个板块。两张试卷的题目难度都属于中等,专业一侧重考查知识的深度,专业二侧重考查知识的广度(语言学理论试题除外)。
三、备考的底层逻辑
我知道很多同学想看经验贴,急着从上岸的学长学姐处寻求经验。我在备考过程中也看了很多学长学姐们的经验贴,从中也受益良多。但是我还是想强调一点:不要迷信经验!经验是非常个人化的东西,成功是无法复制的。有很多学长学姐说必做的事,我直到考试都没有做(比如参加模拟考试);也有很多学长学姐强推的书(比如张福起的《文艺常识》),我也没有读。我的意思并不是说大家就可以胡乱凭感觉复习了,更不是提倡偷懒,但是我认为能决定最终你是否上岸的永远不是你做了什么事读了什么书,而是你达到了什么水平,应试永远是一件结果导向的事情。
我是那种生性懒散,低能量,拖延症严重,做一件事就累得不行的人。我一有空不是发呆就是睡觉,游戏打多了我都觉得累,更别提像一些高能量同学那样学得狠玩得狠,生活多姿多彩。但是我从小到大成绩一直都不错,考试基本也能取得想要的结果(高考除外QAQ),我自己认为其原因就是我充分做到了了解自己并全程把控好自己的学习情况。
所以在接下来比较具体的经验分享中,我除了说我自己是怎么做的,也会列出一本书或一个时间节点建议达到的掌握程度。条条大路通罗马,同学们只要最终能达到考试所要求的水平,具体怎么学、怎么做都可以自行斟酌,经验贴也只是起到一个提供思路的作用。所以我也只是抛砖引玉,希望大家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四、总体规划和时间安排
我的备考流程总体上可以分为四大部分:
第一部分:3月到6月
这个时候我的课还比较多,每天晚上放课后去学习一会儿考研内容,任务也比较轻松:背背单词、看看没学过的参考书目、学过的参考书目再看一遍复健一下、搜集整理北大真题。每天大概学4个小时左右,有的时候要写作业没时间学也是常事。
这个阶段我的产出是:
1.做了一版非常非常简略的北大版《现代汉语》笔记,纯粹是为了辅助自己读书的时候认真一点不要太快。
2.将北大真题按照语音、文字、词汇、语法、文学文化、古代汉语、语言学分类整理好,在整理过程中也看两遍,熟悉熟悉真题风格。
3.将核心参考书籍看了一遍(具体是哪些下面会讲)。
这个阶段建议做到的是:在学习本身上,至少对所有参考书都有个七七八八的印象,对知识框架有大致了解,对怎么学心里有数。跨专业的同学要做到扫盲完毕,对这个专业已经有了基础的了解,没有看都看不懂的东西。在学习习惯上,养成每天无论多少都学一会儿的习惯,做好了“我要考研”的心理准备,至少能安安分分在自习室/图书馆/书房坐上几个小时。
第二部分:7月和8月
毫无疑问的考研黄金期。甚至我可以说,我能上岸就是因为暑假好好学了。暑假我在专业课的学习上主要就是地毯式阅读核心参考书目并整理背诵笔记,不同的参考书目学习方式也不同,我将在稍后说说自己的方式给大家作参考。其次我也开始读一些次要参考书目。到8月的时候,我也开始第一遍做真题了,是翻着书写的,也没有限制时间和刻意练习答题格式,主要目的就是为了熟悉真题风格、把控考试最爱考的重点内容、通过做题检查自己看书够不够仔细,确保没有那种看了题都不知道是哪本书上的东西、一点思路都没有的情况。暑假是我备考期间最勤奋的时间段,每天能学10到12个小时。
这个阶段我的产出是:
1.一份比较详细的《现代汉语》背诵笔记。
2.《中国文化要略》的手写和anki笔记。
3.《对外汉语教学语法释疑201例》的手写和anki笔记。
4.三大文学史(中国古代、中国现当代、外国)的框架图。
5.古代汉语的理论笔记和文段积累笔记。
6.《语言学纲要》的笔记。
7.第一次做真题的可怜破烂儿手稿(bushi)。
这个阶段建议达到的程度,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基本掌握了所有核心参考书目。这个“掌握”并不是背诵(我暑假完全没有开始背诵),而是你对你目前学习的这个学科的知识体系有着充分的了解。如果完全不懂的人问你一个概念是什么意思,你能用自己的话讲明白。如果本专业的同学问你某个知识点,你能快速告诉他在哪本书的大致什么地方,甚至可以说出这个知识点前一部分和后一部分的内容。其中的精髓是“框架意识”,你可能无法说出某一概念的准确定义或某个知识点的具体内容,但是你非常清楚它在你学科中存在的意义、编者老师为什么要讲它、它的作用是什么、它有什么最经典的例子、它有什么相关概念和知识点。
第三部分:9月和10月
开学后又回到了半课半学的日子,我这个“一根弦”的学习效率也开始大打折扣。这个阶段主要是广泛阅读其他参考书目并不断完善笔记,对于文学文化等纯背诵的部分则是重复重复再重复。真题的二刷也在这个阶段进行。这个阶段课多的时候只能学5、6个小时,课少或没课的时候可以学10个小时左右。
这个阶段我的产出是:
1.补充了一些其他参考书目的内容到我的《现代汉语》笔记上,并且通过文字润色精心形成了一版适合背诵的专业一笔记。
2.做了三大文学史的anki卡片,有空就背背。
3.删减了《语言学纲要》笔记的内容,精简成适合背诵的版本。
4.二刷真题的手稿。这个时候我还是翻着笔记和书做(是的我还没开始背诵,对背诵没信心的同学一定不要学我,要提前开始背),和第一次的区别是,我看到题,先思考答题体系,先写什么后写什么,要写哪些关联知识点等等,然后大致写出来,再翻书和笔记看有没有遗漏,并补充上标准规范的答案。这个时候也稍微做了点时间规定,一般是要求自己看到题后一分钟内思考完答题框架。
5.古汉还是每天有时间就读一小段,没时间就拉倒。
这个阶段其实就是所谓的“拔高期”。“拔高”在我看来对于汉硕考研的作用很微妙——似乎没什么用,因为考试基本不会直接考你“超纲”知识,但是又绝不能没有,因为跳出基础课本外广泛阅读相关专著能够很有效地提升你的眼界和学科思维,使你对本专业的理解更上一层楼,之前可能有些模糊的问题,现在回头一看就十分清晰了。而且遇到没见过的问题,你就算不能做出准确的回答,也一定有分析思路,至少能有理有据地说上几句。这大概就是所谓“高屋建瓴”吧。
第四部分:11月和12月
这个时候我已经彻底没什么力气了(不管跑
这个阶段我的主要产出有:
1.一份案例分析笔记。
2.一份常见近义虚词笔记。
这个阶段没什么好说的,到了这个时间自然会知道自己哪里还有欠缺,短板的地方努力补一补就好。重要的是要用真题检验自己的背诵成果,这个时候做真题就要掐时间而且不能翻书翻笔记了。确保自己真的背熟了是最最最最重要的事。
五、一些书目的具体学习方法
1.《现代汉语》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汉语教研室版(简称北大版)和《现代汉语》黄伯荣、廖序东版(简称黄廖版)
重中之重,专业一八成甚至九成的分数就靠这两本书。我本科学的是黄廖版,所以我在阅读上对北大版下了更大功夫,而笔记底本用的是黄廖版。两本书风格不同,黄廖版框架性更强,一板一眼很扎实,而北大版比较娓娓道来,在理论知识讲解的清楚性和条理性上更胜一筹。如果都没有学过可以先试读一下两本书,选择更喜欢的一本作为底本,把另一本书的内容补充上去。
做笔记很重要,但是不能着急,一次性成型的笔记都不会是完美的。这两本书我反复读了很多遍,笔记也相应着改了一遍又一遍,最最基础的要求就是每句话都要充分理解。虽然知识点就是那些知识点,这两本书作为基础课本也不难,但确实每多读一遍,就能明显感觉到自己的理解更深一分,会注意到之前没发现的某个点,会突然想明白某句话的用意,越到后期读得越爽,这个是只有一遍一遍认真读过去才能体验到的。形成笔记后,之后读的拓展书目上你觉得有价值的内容也可以补充上去(话虽如此,我对自己的专业一笔记并不满意,就不放给大家参考了)。
两本书的课后题我都做了一遍,确实真题里出现过其中的原题,但是也不用如临大敌每道题都做,多看几遍真题之后,你就会知道哪道题是真有可能考的。黄廖版的课后题参考书做得很好了,随便买一本对答案就行,北大版课后题参考答案我也买了一本,只能说是错漏百出,但是没什么思路的时候拿来对对也还是可以的。
2.《中国文化要略》程裕祯
纯背诵。我是自己当课外书看了一遍,听了一遍老师划重点的课(随便哪个课都无所谓,因为最后都要背全书),暑假的时候又地毯式把所有可能考的东西全抄在A4纸上,并一条条做成anki(工作量有点大,可以直接买机构的要略笔记,这种纯背诵的书没有做得太差的),然后就开始像背单词一样轮回。
3.《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
依旧是当课外书看了一遍,然后看第二遍时一边看一边用幕布做了框架图,没有做得很详细,主要是框架意识要有,能做到把中国从古至今的文学史脉络梳理清楚就行,名家名作和比较重要的名词解释当然是要背下来。当代文学和外国文学,前者我不喜欢,后者考得少,就没有读书,直接在网上找了学长学姐前辈的公开笔记,把内容做成anki了。其实,文学这种纯背诵科目,最重要的不是用哪本教材,而是知识本身,所以有时间完全可以多看几本教材,补充知识的同时就当又复习了一遍。
4.《语言学纲要》叶蜚声、徐通锵
我最喜欢的一本书。乍一看好像有点抽象,其实读进去了就会发现特别有意思,甚至有一种高中做出数学大题的那种畅快感,是真的能感受到语言学的魅力。而且这本书和专业一有奇妙的化学反应——语纲和现汉都学得差不多熟悉了之后,做专业一的题你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语纲上的内容,使你的答题框架更完善;做语纲题的时候你又能想到现汉上的例子,使你的答案更丰富。做笔记同样不要着急,反复读书读懂了再开始做,这样才能把语言简化成适合背诵的版本。这本书不像现汉需要补充拓展书目的知识,做好它内部各个章节的串联和与现汉的联动就可以形成不错的答案了。
不过这本书一定都要看啊!我在复习的时候以为前面的序言部分不会考,没有认真背,结果考试就出了,只能按照印象写上去,虽然写出来了,但是答案一定不够好,被大大扣分是肯定的了。
专业一其他参考书目: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陆俭明):“高屋建瓴”类书籍,虽然是“其他”类,但建议必看,是真正教“研究”的好书。
《汉语教师应有的素质和基本功》(陆俭明,马真):内有一些非常经典的问题,看完可以解答不少做真题时的疑惑。
《现代汉语语法答问》(杨玉玲、应晨锦):同样有一些非常经典的问题。可以先对着问题尝试自己能不能回答出来,然后再看答案印象更深。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释疑201例》(彭小川、李守纪、王宏):学习近义词辨析的主要用书。其实主要是这里面的内容最为经典和常考,要练习近义词辨析的答题,可以参考《跟我学同义词》(蔡少薇),再慢慢做出自己的近义词辨析答题模板。
《语法讲义》《语法答问》(朱德熙):经典老书。个人觉得前者更重要一些,相当于是又看了一本《现代汉语》的语法一章,后者则是对前者涉及的一些问题进行的解释,读后会很有启发。
《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刘月华):900多页的书,基本上是《现代汉语》语法篇的详细版,也能解答不少疑惑,并开阔眼界,强推。
《现代汉语虚词讲义》(李晓琪):深入学习虚词其实有很多更适合的书,但对于应试来说,性价比最高的应该是这本,排版清晰,简洁明了。
专业二没有推荐的参考书目,只能说有时间就多读,而且不限于书。毕竟是以积累为主的内容,说不定你关注的某个国学公众号某天的推文就出现在你的专二试卷上。
对于所有的次要参考书目,我觉得都要在不贪多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多读。读得越多,对本专业的理解就会越深入,越透彻,无论是为了应试答题还是以后的深入研究,都应该多读。但是千万不要本末倒置,在基础不牢的情况下一味去读拓展理论书籍,或者在一些学界无定论的问题上使劲钻牛角尖儿,这无疑是纸上谈兵。可能我的思想比较老派,我个人认为无论是学生还是研究工作者,真正有价值的成就一定是厚积薄发换来的。我们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就连《现代汉语》书我们都能细细咂摸十几遍,不要指望这些书读一两遍就能彻底读懂,而我们现在毕竟是在应试而不是做研究,所以一些内容可以适当地点到为止。
六、其他建议
1.古代汉语的难度不会高于高考语文,所以对于这部分大家不用过于担心,不用花费大量时间,如果手头有高中时期比较好的资料可以直接用。
2.关于报班。我作为一个j人有自己的计划,非常不喜欢被别人安排,所以不适应有的机构那种全程讲课甚至留作业的班,我报的是中文考研网的北京大学国际中文教育专业辅导,带有专题课性质的。是否报班,报什么样的班,都需要自己按照自己的情况考虑。
3.定期复盘。我最开始两个星期复盘一次,后来就看需要调整。我复盘主要是追踪目前的学习进度和学习状态,然后做出调整/提出可行性措施。这里举一个小小的例子:
问题:番茄钟倒计时的时候忍不住玩手机,注意力无法集中,或者着急看书,效果不佳。
反思:设置倒计时的话,如果预设短了,则容易产生紧迫感,导致读书走马观花;如果预设长了,则输入速度跟不上大脑思考速度,容易走神。
可能的改善方法:使用正计时,以完成任务为标准进行调整。如:读第三章(推荐10:30-12:00),如果推荐时间内没有完成,则往后顺延,如果推荐时间内完成,则进行下一个任务。(这个方法后面出现了副作用,就是每天排在最后的任务常常没有时间完成了,下一次复盘我又想办法解决了这件事)
4.作为一个懒散的人,我能一直坚持学这么久的原因就是:想睡就睡。我只要困了,就马上停止学习,趴在桌子上睡个二十分钟。有时候过了晚上五点,怎么学也学不进去了,我就收摊回宿舍。除非是那种特别有毅力的人,不然逼自己太狠反而坚持不下来,要是再因此生病或者情绪不佳,那就更加不值当了。还是那句话,能不能上岸只取决于你考试的时候达到了什么水平,而不是你学了多少个小时、用了什么高端的资料、用了谁谁谁的学习方法。
5.关于背诵。我11月初笔记定稿了才开始第一次背诵专业一。因为之前看了太多遍书,理解已经很深入了,所以背起来比较快。但这样做的缺陷就是心理压力比较大,所以对自己背诵能力没信心的同学还是早点开始为好。至于专业二的背诵,我是从暑假开始贯穿全程的。
6.不要试图准备到所有文学文化题。这一部分是没有范围的,我自认文学文化素养还不错,可是每套真题上一定至少有三道我闻所未闻的题,我刚开始试图找到一本包罗万象的参考书,还一度因为文学文化这pa很焦虑,但文化积累非一年之功,对于考试来说其实只要掌握《要略》和三大文学史的基本内容,是绝对不会在这部分被拉分的。(能蒙对所有“超纲”题的人真的存在吗)
7.关于复试。很可能是你准备了一片海的内容,但其实一滴水都没考。复试最重要的已经不是知识了,稳住心态我觉得已经赢过很多人了,所以如果容易紧张的话,最好还是找个搭子互相模拟一起练练,强制给自己脱敏,练到吐就不会紧张了。我复试的时候除了学习专业辅导中的复试课(理论课+模拟复试),就是和几个小伙伴一起互相模拟,最后我们都成功上岸了。
8.不要聪明反被聪明误。聪明是最不值一提的优势,甚至还有可能变成劣势,试图在考学过程中证明自己聪明的人是可笑且可悲的(我高考的血泪教训)。比如认为自己对知识点的理解力强,考试的时候能写出来,就不下功夫逐字背诵,导致因为答题不准确而失分;或者为了展示自己的备考很轻松,而不全力以赴地学习(很多人都有这种心态);或者读了太多其他参考书,却样样通样样松;再比如在考试答题时,自作聪明串联了太多并不强相关的内容,却没有把真正要紧的内容说清楚……“努力”虽然不是上岸的充分条件,但是是上岸的必要条件,而“聪明”对于汉硕考研来说,既不是充分条件也不是必要条件。
七、最后想说的话
或许很多人觉得考上北大就已经很优秀了,但我是在过去一年的时间里才真切地感觉到在知识面前自己是有多么渺小,真是应了那句话“越学习就越发现自己的愚蠢”。无论是做人还是做学问,我要学习的实在太多太多,但也不必因此自卑,因为比较是永无止境的,总有比你学问深见识广的人,所以保持一颗平常心,对得起自己就好。
虽然我是这次考研中的成功者,但我也曾经是高考中的失败者,当时感觉天都塌了的那段时光如今回首也变得模糊不清了。考学并不是我人生的最终答案,对意义的求索是永无止境的,人生也总有起起伏伏,你所珍视的东西可能换个人就一文不值,永远被世俗的价值取向驱动是可悲的,所以我建议不要把考研当成一件比天大的事,这样想的话自己会很焦虑很痛苦,它不是你人生的全部,而是你计划中的一个环节,你当然要尽力实现,但是如果实现不了,你也离完蛋远着呢。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至千般恨不消。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本文作者:徐琳珊,中文考研网北京大学国际中文教育专业辅导学员,以初试第一名(391分)、总成绩第二名的优异成绩考取北京大学2025级国际中文教育专业。衷心感谢徐琳珊学姐为中文考研网独家撰写本文!(禁止转载!)
北京大学2026年汉硕考研QQ总群:228540680
北京大学2026年汉硕考研资源与信息汇总:点击查看
微信公众号:汉硕宝
点击查看:中文考研网专业辅导总体介绍 |
点击查看:中文考研网精品资料会员详细介绍及申请办法 |
中文考研网向报考北京大学国际中文教育硕士的同学免费赠送北京大学国际中文教育硕士完整原版真题(即真正的考试原卷,非回忆版,全国独家提供!)等多种资料,请您到中文考研网精品资料栏目(网址://m.music5566.com/jpzl.html)申请会员和领取资料。
中文考研网为报考北京大学国际中文教育硕士的同学开办各类辅导项目,包括尖峰特训、专业辅导、真题精讲、新手启蒙、基础速成、专题研究、冲刺讲座等多种辅导班类型,请您到中文考研网专业辅导栏目(网址://m.music5566.com/zyfd.html)了解详情及报名办法。
热门文章